作者:小编 日期:2025-05-03 点击数:
央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记者孔颖 贾立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从一种未来的科技概念,慢慢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去年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位列其中,定义为“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对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进行功能验证和测试的人员”。
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落地,到相关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无不传递着一个信号:新的浪潮已至。而在行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广泛关注背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究竟是一份怎样的职业?中国之声“五一”劳动节特别策划《新质生产力 职业新观察》,记者来到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来看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们是怎么给智能网联汽车“把脉问诊”的。
一进入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联合创新实验室,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这个实验室如同摄影棚一般,曲面大屏、模拟驾驶舱……各种高精尖设备一应俱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俞彦辉此刻正坐在模拟驾驶舱内,头戴专用VR眼镜,全神贯注地感受着从启动到加速,再到紧急制动的一切细微变化。
俞彦辉:我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行为的信息采集实验,目的是分析驾驶员在不同的工况场景下,在复杂的驾驶行为中的操纵信息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有助于对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以及功能迭代。
俞彦辉:就是环视的9个投影仪,这个屏幕是曲形的,1个投影仪没有办法做到这么好的拼接效果,用这9个投影仪把它拼接到这里面。然后在每个投影仪的交接处,用一些算法做处理,能模拟地面上的颠簸场景。
这模拟驾驶舱可真不是“样子货”,它利用高精度的投影仪构建出3D/2D的逼真场景,精确模拟各种道路条件,就像把真实的马路“搬”进了室内。而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和主动座椅的加入,更是让驾驶体验的真实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坐在上面,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驾驶场景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样样俱全。但这可不仅仅是让人“玩得爽”,俞彦辉告诉记者,它的作用大着呢。
俞彦辉:在测试场景中,主要是关注车辆的驾驶控制算法,它是否安全,是否智能,是否能给人一个舒适度。然后就是测人,看人在不同的驾驶行为、不同驾驶操作系统之下,人的感官体验是如何的,是否会紧张。第三个就是测车人环境,将不同的测试环境交通流、道路的结构、周围人员放到虚拟测试场景中,看不同环境之下,人和车的具体表现能力。
俞彦辉是一名“90后”,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出于对汽车的喜爱,毕业后来到这里,已经工作5年多了。
俞彦辉: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的是机器人控制,还有无人机控制,但是从小就很喜欢汽车,一直是汽车迷,所以关注到了智能驾驶这个行业。
俞彦辉进行测试的同时,结果也同步到实验室外的电脑中,经过梳理汇总最终形成一份监测。记者注意到,电脑前的测试员们都很年轻,俞彦辉说,在这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
俞彦辉:智能网联这个领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年轻化比较明显,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俞彦辉:智能网联这边需要的专业背景比较宽广,我们既有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的,也有像我一样做自动化的,还有像机械、通信等专业的。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一些技术兴起,也有一些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同学也在陆陆续续走到我们的工作岗位之中。
在这里,每一个实验室都需要人脸识别后才能进入。俞彦辉说,这是为了保障来监测的未上市车型能够保密,不被提前泄露,好比是给这些新车型穿上了“隐身衣”,守护着它们的隐私,直到它们正式“登场”。
从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联合创新实验室出来,便来到了触控交互实验室。这里的机械手臂在测试员的操控下,正在对一块汽车智能显示屏进行触控操作。只见这机械手臂动作麻利,精准地在屏幕上点来点去,令人眼花缭乱。
俞彦辉告诉记者,这里就像是座舱屏幕的“体检中心”,可实现座舱屏幕和按键的功能逻辑正确性、响应性、滑动流畅性、稳定性的客观测试。记者凑近了看,发现机械手臂的行进轨迹也会有所变化。
俞彦辉:我们都会在不同的产品过来之后,做一个适应性的调整编程,有的是小屏幕,有的是大屏幕,能按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俞彦辉:进行监测,包括点控、触碰之后,观察其反应的灵敏度、流畅度,然后看是否有误触。
俞彦辉:在某一款产品上,至少要经过近千次的点控测试,对每一项功能的情况都要进行测试。我们还有一些比较高压的测试,点控频率会很高,要观察系统是否会在高频点控之下出现死机现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像手机、电脑一样逐步变成消费者的“日常用品”,“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然到来。如今,一辆车上可以集成上亿行代码,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功能都依赖于复杂的软件,也正因此,信息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在整车网络安全实验室,俞彦辉坐在软件升级仿真测试台架内,说起了信息安全测试的必要性。
俞彦辉:我们会向这些电子控制单元发出一些错误的信号或模拟的攻击信号,来看其对于外界信号的攻击输入是否有防御能力和保障能力。
想象一下,如果汽车的信息安全系统被黑客攻击,后果不堪设想。俞彦辉说,这就要求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俞彦辉:有的会发一个单一指令,有的会发比较复杂的组合指令,在不同的测试工况下,看车辆安全性的表现。如果车辆网络安全的防御等级够高,就应该把这些信号能够及时筛选出来,能够识别到未知身份或不明身份的攻击,就像它有一个“大脑”来控制所有组件的安全。
去年,工信部组织制定了GB44495—2024《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44496—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和GB44497—2024《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些可都是汽车行业的“大事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俞彦辉说,眼下已经有不少车企开始对自家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紧锣密鼓地迎接新标准的到来,与此同时,一些非强制性标准的安全测评,也成了不少企业的“心头好”。
俞彦辉: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目前发展趋势很好,会带动大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需求。这种情况之下也会存在大家集体进行倒班忙测试的情况,这也说明了这个行业正在往上走的积极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的工作就仅限于测试?在企业展厅里,一面挂满发明专利证书的墙格外显眼。俞彦辉说,除了测试,做科研和参与行业服务、标准法规支撑也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的工作。
俞彦辉:我们参与的一些科研工作主要是基础的测试手段、测试技术,除了这些,也包含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验证体系的一些体系搭建工作,去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改进以及行业上安全保障。比如,我们在这个领域,发布了现在的行业内的测评体系,叫作C-ICAP,这个是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领域以及智能座舱领域开展的一些新的测试要求,也是主要科研落地的测试项目。
智能网联汽车正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的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张诚是这里的智能网联及人工智能试验研究部副部长,也是我国较早一批从事智能驾驶主动安全测试及标准和规程制定的工程师之一。在他眼中,近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简直跟坐上了火箭一样!就拿他们团队来说,刚刚起步的时候,主要就是在道路测试、功能测试这块儿“打转转”,部门人员数量、设备先进程度、资源协调能力远远无法与现在相比。
张诚:当时我们主要聚焦在道路测试这一块,那时团队有7个人。大概不到10年,现在这个部门智能网联测试员大约有160多位。
当下,诸多车企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赛道。这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提出哪些能力要求?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又是怎样的?
张诚:首先要掌握汽车相关的基本专业能力,要懂智能驾驶技术或者是信息安全、通信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等专业技能,又或者是掌握一定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这些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称的路径来看,我们是走工程师系列,包括助理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副高级和正高级工程师这条通畅的工程师路线。另外,中心也有相应的技术培养路线,比如中心青年骨干、首席专家、科学家的培养路线。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新职业的公布,张诚和他带领的160余名测试员们更加有了职业的身份认同感。张诚表示,以前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测试员的工作,现在有了这个官方认证的职业身份,他和他的同事们也能更有信心地投入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工作中,守好驾驶安全的“第一关”。
张诚:本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得非常快,那就需要有大量的智能网联测试员去开展相应的测试,总体来讲,智能网联测试员要适应现在的技术发展潮流跟趋势,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掌握更加高端的实验方法或者更加前端的实验理念,最终是要保障守护好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底线。
当夕阳把实验室的地板染成暖黄色,记者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俞彦辉和张诚还在电脑前对着数据“较劲”。实验室里的设备嗡嗡运转,远处的测试场地上,一辆辆贴着厚厚伪装贴纸的新车正在缓慢行驶。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正如不断延伸的道路,充满了无限可能。
新质生产力 职业新观察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如何给智能网联汽车“把脉问诊”?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从一种未来的科技概念,慢慢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去年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位列其中,定义为“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对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进行功能验证和测试的人员”。开云网站 开云网址